当前位置 : 首页 > 翻译文化

翻译文化

1.膨胀数量缺乏质量的“翻译大国”不值得追求
李景端:听说您当选中国译协名誉会长,我到无意专诚祝贺。因为我知道,这对您来说,不是一项光环,而是一种责任,更是对翻译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期盼。首先想请教一个问题,见报载,说我国现在已是“翻译大国”,但还不是“翻译强国”,对这种评语,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季羡林:我确实是为了更好地提意见,才接受当中国译协名誉会长的。我对翻译工作确实怀有很深的感情,真心希望它受到重视,并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至于翻译大国、强国问题,我认为翻译是精神产品,它不同于物质产品,不能只追求数量。你翻译的数量再多,你成了翻译大国,但如果你翻译的东西中,有不少是不需要的,甚至是垃圾,那这样的“翻译大国”又有什么意义。搞翻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沟通中外文化的需要。毛泽东讲“洋为中用”,我很赞成,我们需要的,是能为中所用的翻译,而不是“什么赚钱就译什么”那种惟利是图的翻译。假如靠后者数量的膨胀而形成的“翻译大国”,我看并不值得追求。至于强不强,似乎也下必作为我们翻译工作的一种目标。什么是“翻译强国”的标准?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依我看,能把外国好的东西及时翻译介绍过来就很好了,没有必要去比谁强谁弱。
2.制止翻译质量下降需要综合治理
    李景端:近几年对翻译质量下降的报道时常可见,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季羡林:这些年我看译著较少,更未去研究,不一定看得准。但总体感觉,至少从文学翻译来讲,虽存在粗制滥造低劣之作,但也确有质量上乘的。我担任过好多届“国家图书奖”文学组的评委,每届都有不少优秀译著参评,有的还得了大奖,像有些名家名著,经过修订后的新译本,其质量显然比旧译本好多了,所以不能笼统讲现在翻译质量全下降了。当然,下降的确实有,而且也不仅出现在文学翻译领域,在其他领域,包括中译外,错译现象还相当多,有的还很严重,所以必须要引起重视。
    李景端:依您看,当前有些翻译质量下降,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季羡林:原因很复杂,这里有译者基本功问题,翻译职业道德问题,翻译批评缺位问题,以及出版社疏于把关问题等等。我只想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译者的知识面一定要广。现在的年轻人学外文的条件比过去好,他们理解外文的能力并不差,最不足的就是知识面不广,还包括中文功底薄弱,以致不注意或不善于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来设计和调整自己的译笔。我这是从学术层面来讲的,对于那种因不讲译德,有意粗制滥造的当然不在此列。二是出版社务必要严于把关。过去老商务、老人文出翻译书都有严格把关的好传统,这一关是不能削弱的。可惜现在不少出版社都放松了,有的社根本没有外文编辑,放弃了译文质量把关,又缺乏必要的翻译质量检查制度。所以这个问题必须有关部门合力综合治理才能奏效。
    李景端:评判翻译质量优劣,势必涉及到如何看待翻译的标准。去年报纸上就《堂吉诃德》中的某些翻译处理,曾引发一些争论。不知您对翻译标准问题有什么见解?
    季羡林:我没有深入研究过翻译理论,凭我自己的经验,不同门类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严格对应,有的无需或很难对应,能达意也行,所以翻译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即使是严复的“信达雅”,或者后人新提出的,那也不能算是翻译标准,只是对翻译的一种要求,一种期盼。特别是文学翻译,涉及到对作者、作品、背景等不同的理解,更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诠释和不同的表述;当然,这些都要求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

    3.再次呼吁设立“国家翻译奖”
    李景端:有人说,现在少见像傅雷、朱生豪、汝龙那样一批很知名的翻译家,这与我们现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关,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季羡林:我认为,我们现在翻译队伍总体的素质并不低,否则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多这么广的翻译成果。当然还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翻译专业队伍重视不够,二是翻译的专业训练还嫌薄弱。以前上海有一批专以翻译为职业的翻译家,对推动文学翻译事业起了不小的作用。现在搞文学翻译,好像都变成业余的了。翻译是一门学科,有它自身的规律,文明的社会,开放的国家,需要职业翻译家,翻译应该成为社会需要、受人尊重的一项职业,所以,要加强翻译专业队伍的建设。其次,现在大学里只把翻译当作学外文的一种附属,好像学了外文就自然会搞翻译了。不是这样。要从改进大学里翻译的教学入手,加强翻译学科的建设,使翻译后备队伍能得到良好的翻译专业训练。我还主张,想搞翻译的人,应该多学一两门外语才好。
    李景端:我国至今尚无国家授予的“翻译奖”。据说,设立这个奖项存在许多困难,不知您怎么看?
    季羡林:好多年以前我就呼吁过要设立政府颁发的 “翻译奖”,这不仅因为许多国家都设有,更因为翻译工作是跨学科、跨部门的,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振兴中华的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了体现国家对这项重要工作的支持,尽快设立“国家翻译奖”是非常必要的。鉴于翻译的重要性,即使有困难,也应该加以克服。我再次呼吁,由政府某个部门牵头,先把这项奖设立起来,再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努力为翻译界做一件实事。

    4.克服“偏食”,调整政策,加强统一领导
    李景端:为了繁荣我国的翻译事业,您认为当前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季羡林: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又不是主管官员,看不准,说不全。但我想到了几点:
    第一,借用一句当前的时髦话,就是要注意“翻译生态的平衡”。一个社会的文明,是由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综合形成的。就介绍当代外国文学来讲,我感到我们现在似乎存在一种“偏食”现象,就是只关注介绍英美的,图书、影视几乎都是这样。先进文化绝不是只有英美有。从文学翻译来讲,其实古与今、东方与西方、高雅与通俗,乃至不同门类、不同体裁,都应该择优翻译,协调介绍。我特别要强调一下,要重视研究和翻译东方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要解决这个“偏食”现象,我认为加强统一规划很有必要。精神产品不能全部交由市场去调节,像某些有很高学术或艺术价值的,或者是填补空白的,就需要通过规划给予必要的扶持;对于那些低水平重复出版的译作,也要通过规划加以限制,力求实现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真实繁荣。
    第二,政策上要研究如何调整。比如说,高校中翻译不能算科研成果,这样一刀切是否合理?能否区分一下哪些算哪些不算。翻译报酬,现在搞口译的有的高得离谱,而搞文学翻译的,每千字还是几十元,显得太低了。政协开会,这个界那个界多得很,惟独没有翻译界,不在乎多少名额,列上这个界,也体现了对这一行业的重视。译作因为都是根据原作派生的,因此,被人抄袭以后往往由于侵权文字难以认定而使译者维权产生困难。如此等等问题,都有待研究改进。
    第三,关键还在于要加强统一领导。翻译工作重要性,说起来都知道,但实际工作中,至今没有哪个政府部门明确统管翻译问题。前年梅绍武等三十几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国家明确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涉及翻译的共性问题,结果依然没有下文。其实翻译规划,翻译政策,翻译教育,翻译队伍建设,翻译市场管理等等,该做的工作还多着呢,希望能引起各方的重视。
怎样避免“中国味”英语

2006-10-27 13:00:00
在各个英语学习论坛上,我经常看到有网友自己翻译一句话(中翻英),然后请其他网友评判一下,看看译文是否通顺。这些译文,我大致看了看,总的感觉是:符合英语语法规则,但“中国味”太重。下面我举最近两天的两个小例子,请各位看看什么是“中国味”,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避免这种“中国味”。

  有一个网友,将“我们经理点头表示同意”这句话翻译为下面第一行。这样翻译,显然是受汉语的影响,汉语中有“点头”,英语中就有nod,汉语中有“表示”,英语中就有express,等等,汉语有什么,英语也有什么,一一对应,成双成对,这是最典型的一种“中国味”。其实nod既可以当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点头”,也可以当作及物动词,意思是“点头表示...”,因此,没有“中国味”的英语译文应当是下面第二行。

  ①Our manager nodded to express his approval.

  ②Our manager nodded approval.

  我在初学英语时,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我的解决方法是:在翻译一个句子之后,把这个句子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如果是很常用、很熟悉的动词,比如come、go、have、take等,那就算了,如果是不常用、不熟悉的动词,比如nod,我就查一下《英汉词典》,看看nod在词典例句中的用法,与我自己的用法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说明我的用法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我就仿照词典例句的用法,将我的句子改正过来。这种方法,虽然当时要花费一点时间,但对今后正确使用英语,是有很大帮助的。

  还有一个网友,将“新郎新娘给他们的父母鞠躬”这句话翻译为下面第一句。这句译文,如果不仔细琢磨,是看不出毛病的,它的毛病就是:在汉语中,我们习惯先说新郎,后说新娘,但在英语中,顺序正好相反,应当先说bride,后说bridegroom,因此第一句应当改写为第二句。按照汉语顺序排列英语单词,是另外一种常见的“中国味”,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东西、南北、老少、新旧”等,在英语中应当改成“西东、北南、少老、旧新”等。

  ①Bridegroom and bride bowed to their parents.

  ②Bride and bridegroom bowed to their parents.

  对于这种小毛病,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方法,我看只有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介绍英语小常识、小典故的书,以增加自己对英语各方面知识的了解。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2006-10-27 12:00:00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代表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要结晶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是非曲直原作的面貌。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一件好的译作总是即有直译,又有意译,直译与决译相结合。我们认为,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所英汉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加以具体化。
  1、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Easy come,easy go与汉谚“来得容易,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等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爱,是一种最佳方式。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央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再如以下几例: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ur
  “瓜田李下”来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译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em patch,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则要视原文原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以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活”。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译为:“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3、还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发解其含义。命名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m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U>not mith the best of in梩entions.盲人瞎马A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U>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you can’t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
  4、其它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may,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mill appear与汉谚“说曹操”并无贬意。把“雨后克笋”与like mushrooms相对应也是不合适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并受语用学有关理论的启发,提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矶意义,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此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英汉习语亦然,非一篇短文所能涵概。文中的不足与偏颇,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英译汉中的反译法

2006-10-27 12:00:00
在英译汉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原词所表达的并不是其字面意义,而是其字面意义的反义,或者说是对其字面意义的否定,可这种否定又往往不出现否定词,这种情况并不很少,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所谓反译法即把原文中个别词语(大多为名词或形容词)否定或取其反义之后再翻译成汉语,以便译文和原文所表达的真正含义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理解原文,弄清作者所抱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语气,同时又要熟知汉语已有的习惯表达方式。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翻译实践才能逐步提高
直译 意译技巧运用

2006-10-27 11:10:00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其异同,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整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译”不等于“死译”,“意译”也不等于“乱译”。
    1.直译与死译
     原文结构与汉语的结构是一致的,照译即可。但如果原文 结构与汉语的不一致,仍然采取直译的方法,就成“死译”了。
     2.意译和乱译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的汉语加以表达,这才真正做到“意译”。翻译实践证明,大量英语句子的汉译都要采取“意译法”。
     如果把“意译”理解为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可以不分析原文结构,只看词面意义,自己编造句子,势必造成“乱译”。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气体膨胀时会充满任何盛放它的容器。(乱译)
增译法和省译法运用技巧

2006-10-27 11:00:00
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口译、笔译 应试技巧1

2006-10-27 09:00:00
笔译技巧和训练笔译是用译文语言(即:译语)把原作语言(即:原语)所表达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因此,考生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准确完善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并保持原作的风格。为此,考生在翻译时,必须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增加、减少、歪曲或篡改,即“信”;译文通顺、规范,不能晦涩疑惑,文理不通,结构紊乱,逻辑不清,即“达”。考生若能在翻译时,做到“雅”,这样的译文更是锦上添花。从而,也能体现出考生的笔译水平。
    笔译有直译(metaphrase)和意译(paraphrase)。直译是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意译是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在翻译中,一般的原则是能直译的就直译,需要意译的就意译。
口译技巧(交传篇)

2006-10-27 09:00:00
口译技巧(交传篇)
交传, 是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句、一个意群、一段甚至整篇后译出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刚结束的两会期间举行的几场新闻发布会采用的都是交传。和同传比较起来,交传时译员是和听者直接见面的,因而受到的关注比较多,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同时,由于译员有一定的时间对源语言(句、意群、段或篇)的整体内容进行理解并在组织译文的过程中对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通常大家预期的翻译质量也会比较高。鉴于这两点,我个人觉得交传的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它也更能反映出翻译的水平。
  无论在任何场合,如正式谈判、礼节性会见、新闻发布会、参观、游览、宴请、开幕式或电话交谈中,要作好交传都离不开以下工作:
  1. 大量练习。
  有条件的,可采取两人一组的方式,一人充当讲话者,另一人担任翻译。一个人练习可采用视译的方法,看报读书时,将某些段落作成笔记,随后口译出来。
  2. 有效的笔记系统。
  这点上篇已经谈到,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关联词的记录应得到特别重视,以确保翻译时,用一根线就能连起一串珠。
  3. 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可练习在小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同人交流。若能通过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比赛、演出中登台以增强信心,锻练胆量,则更是良策了。
  4. 每次活动的认真准备。
  对会谈要点、发布会口径、参观将会涉及的技术用语等都要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以便翻译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这是共性,那么不同场合的交传有没有什么分别呢?我个人觉得,如果有,则主要表现在处理方式和风格把握上的差异。
  正式谈判、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等都是严肃、庄重的活动,翻译应立场鲜明、沉稳准确、语速适中。
  礼节性会见一般不涉及实质性问题,通常以寒暄和互通情况为主,翻译应很好地传递友好的信息,维护宾主双方共同营造的融洽气氛。
  宴请除开头或结尾部分的祝酒外,多为随意的攀谈,翻译时可多用口语,使轻松的谈话成为美食的佐餐。
  参观、游览时,翻译重在抓住要害,传递信息,视需要可作概括,语速稍快亦可。
  电话翻译时由于缺少了一般翻译时的眼神交流(eye contact),听力理解的难度增高,因此应高度专注,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语速要适当放慢,确保对方准确无误地接收到所发信息。
  我们常说翻译应努力做到信、达、雅,我想同传也好,交传也好,口译除了追求这三点以外,还应力图实现快、活、巧,从而更加突出这种翻译方式即时性的特点,使译文听之悦耳,品之有味。
 
趣谈英语“Dog”的用法

趣谈英语“Dog”的用法
2009年11月8日摘录
Dog(狗): 常指人,好人坏人都可以;bitch(母狗),则指泼妇 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My boss is a jolly dog.我的老板是个风趣的家伙。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时。 David works like a dog .David工作真卖劲儿。 The film must be a real dog.这部电影一定很糟糕。 Your partner is a dirty dog.你的合伙人是个卑鄙小人。 The poet died like a dog .这位诗人潦倒而死。 They treated him like a dog.他们把他看得粪土不如。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人难改变。 He is really a dead dog.他是个没用的东西。 Don"t talk to me like that,you bitch!你这泼妇,别跟我这样说话。(慎用) There is no point in having a dog--eat--dog attitude. 情景对话 A: We are just making a living here and I thind there is no point in having a dog--eat--dog attitude. B: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We should be more cooperative. A: 我们都是在这里谋生,我想采取相互攻击的态度是没有意义的。 B: 你是对的,我们应该精诚合作。在英语中,由动物构成的英语短语诙谐幽默、秒趣横生并且寓意深刻。有时在口语中用上几句,会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使用时要注意东西方文化中动物的比喻和象征的差异,以免造成误解。 
德国姓氏趣谈

德国姓氏趣谈
2009年11月8日摘录
中国人的姓氏总的来说比较庄重,有些词如赵魏韩秦只能当作名字来用,其他的姓也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意思。德国人的姓氏就有趣的多,因为作为姓氏的那个词常常另有一个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一个职业、一种动物、一种颜色乃至器皿、品性、动作等等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德语名字翻译成中文都是用音译,所以不懂德语的中国人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前德国总理科尔(Kohl)有这样一个不体面的名字——“卷心菜”(Kohl),超级赛车手舒马赫的名字也好不到哪里去——“舒马赫”原来是鞋匠的意思(Schuhmacher)。现任德国黑森州州长的名字翻译成科赫(Koch),其实本意是“厨师”。爱因斯坦(Einstein)是“一块石头”,巴赫(Bach)是“小溪”,茨威格(Zweig)是“树枝”……原来很多德国名人都有有趣的名字!
    当然这些词作为名字时它们的本来意义就应该自动隐去。德国人见到一个“磨坊主”(Müller)先生,或者是“园丁”(G?rtner)夫人、“面包师”(B?cker)小姐,不会以为他们真的是什么磨坊主、园丁和面包师。这一类的名字还有很多,像“裁缝”(Schneider)、屠户(Metzger)、铁匠(Schmied)、瓦匠(Mauerer)、木匠(Zimmermann)、农夫(Bauer)、渔夫(Fischer)、牧羊人(Sch?fer)。许多古老的农牧业和手工业行当都成了姓氏。
 
    形容词也能成为姓氏,似乎不合语法,不过语言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东西,所以不能事事全讲语法。也许很少有公司愿意雇用一个姓“贵”(Teuer)的采购员,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听到这个名字不舒服。倘若一个姓“恶劣”(Schlimm)的老师班上有一个姓“聪明”(Klug)的学生,而这可怜的学生偏偏智力平平成绩很差,那么班上肯定有笑话可讲了。
 
    颜色在中文里作姓氏的不多,比如“白”和“黄”,在德语里白(Wei?)也是姓氏,此外还有“褐色”(Braun)、“黑色”(Schwarz)、红色(Rot)绿色(Grün)等等。
 
    动物名字成为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很新鲜。我们会看到“狼”(Wolf)先生、“狮子”(L?we)先生、“鸟”(Vogel)小姐、“猪蹄”太太(Schweinefu?)满街跑——德国真是一个奇妙的国度。
 
    有些有消极意义的字眼也可以成为姓氏,中国人恐怕难以接受。因为我们喜欢取积极向上的和赞美性的名字。可是德国人似乎不在乎自己来自“杀手”(Killer)之家。姓“火灾”(Brand)的德国人不见得以纵火为乐。最尴尬的是那些姓“刽子手”(Schlachter)的大夫,德国诊所门口都挂着一块写明医生行当和名字的大牌子,就算是名字不好听也得挂上去,所以“刽子手”大夫们只好任凭路过的行人看着牌子发笑。
 
    德国姓氏里面居然还有不洁甚至是猥亵的字眼,譬如“Kack”,是屎的意思。德国居民楼的单元门上有每家的小门牌和门铃,上面写着这家的姓。倘若凑巧姓“屎”的和姓“香肠”(Wurst)的成为邻居,会让人产生多么不卫生的联想啊。再譬如Fick,这个词相当于英语里的Fuck,是对于性交的一种粗野的说法,这个词的名词形式Ficker(性交者)也不幸成为一个姓。德国人接电话习惯先报上自家姓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电话拨通后,听见话筒里蹦出一句“Fick”,打电话的人会有什么反应。好在Fick的杀伤力没有Fuck那么大。很多姓Fick或者Ficker的德国人,尤其是那些从事教师、牧师等“崇高职业”的纷纷到民政部门申请改名字,其中的一种方案是把F换成E,Fick变成Eick,就不那么让人难堪了。
 

 法语口语学习趣谈


法语口语学习趣谈
2008-02-13   教育人生网
 
  法国人很喜欢用熟语,相当于我们的成语。法语口语大致上有规范语、通俗语和行话之分;前者用于较正式场合及一般情况;二者限于家人和朋友之间;后者包括学生用语及各行业间产生的俚语。
 
  刚来法国时,听法国人讲话常常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慢慢听多了,自己再回家查查字典,居然也听出点意思来,现仅就所知举几个例子,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三类口语。
 
  法国人管红绿灯叫"火":"红火"、"绿火";开车闯了红灯,说是"把红火烧了",好像是说着急上火一闯就过去了;给某事放绿灯是"给个绿火".
 
  玩猜迷游戏,猜不出来,他会说"我把我的舌头交给猫",即放弃努力;但如果他问你要不要"猫舌头",别误会以为他有了灵感,因为那只是一种舌状小饼干。我们中国人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法国人说得较通俗:"猫儿不在,耗子在家跳舞";外面天气冷得发抖,他们说"天儿冷得跟鸭子似的".
 
  法语里"舌头"和"语言"是一个词,说三思而后言之,他们要你"把舌头在嘴里转够了再说";我们中国人说一件事干不成是"黄了",他们讲一件事快办成时说"这事儿蓝了",但如果说"这个传闻是蓝色的",那肯定是海外奇谈。
 
  中国文化在法国人眼里莫测高深,什么东西他们一旦玩不转或搞不清楚,一定会说这是"伤脑筋的中国玩艺儿",所有听不懂的干脆说"这是中国话".
 
  法国人被人夸奖时会说"我的脚脖子肿起来了",你千万别建议他去看医生,他只是在谦虚,类似"不敢当"或"过奖了".
 
  如果脚踝骨名声还不错的话,脚可是泾渭不分,说某人"伤了我的脚",就是说那人很讨厌;而如有人高高兴兴地说"这是脚!",他的意思相当于北京话的"没治了!" 另外:"腿上有蚂蚁"是说腿发麻;"我的眼睛!":谁信?!"把我的鼻子放进去":好好看一看;"从嘴到耳":一传十,十传百。
 
  由婚姻而产生的家庭关系,法语在女性前一律冠上"漂亮的",在男性前则加上"英俊的".公婆如同岳父母变成"英俊父亲"、"漂亮母亲";嫂嫂和小叔如同大姑、小姨和内兄、大伯成了"漂亮姐妹"和"英俊兄弟".如果有人说他哥哥和他的漂亮妹妹将要举行婚礼,你不必为他们是否直系亲属而担忧,很有可能是他的哥哥和他妻子的妹妹(或他妻子同父异母的妹妹)结婚。这种称呼的好处是简单省事而且听起来顺耳,想象你称婆婆或继母为"漂亮妈妈",她怎么也得对你笑脸相迎。顺便说一句,同其他欧美国家一样,法国人当面称呼一般直呼其名,"漂亮""英俊"什么的都只限用于对第三者讲话。
 
  法国人最引以为荣的三样东西是葡萄酒、面包和奶酪,可见其对饮食的重视。他们喝葡萄酒从来不加水,如果有人说要"在酒中掺水",他的意思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法国人吃的面包是硬皮面包,如果整整一天没有面包吃,那么这一天就长得难以想象了;要是有人"从别人嘴里抢走面包",那就无异于抢人家的饭碗;"掰碎面包皮"就是随便吃一点。奶酪如前所述,种类很多,有人甚至说一年有多少天,法国的奶酪就有多少种;"把某事做成奶酪"说的是这事儿大有文章可做。据说有这么个故事:法国某餐馆中,有美、中、法三人在一起用餐,席间美国人在他的红葡萄酒中加了很多水;中国人吃掉了面包芯,留下了所有的面包皮;法国人目瞪口呆之下,本该点奶酪,却向侍者要了豆腐——豆腐在法文中称为"大豆奶酪".
 
  关于"热爱"、"喜欢"和"爱恋"的说法,法文中通通是一个词。如说爱,那么很简单地说"我你爱"(法文宾语代词在动词之前);要注意的是如你想表达"我喜欢你",千万记住要说"我爱你很多",否则将造成误会,原来多爱了那么一点就已经不是爱情了。
 
趣谈学日语

趣谈学日语 2008-10-14 23:13:13   来源:中国日语网
      学日语对东方人来说应该都有那么一点熟悉之处,尤其是韩国人,因为韩文的文法和日文很像,所以阿里郎学起日文更是得心应手哧哧叫,而和欧美国家比起来,咱们中国人所占的优势就是对日文里的"汉字"非常熟悉,很多阿里郎日文讲得行云流水,可是一旦遇到汉字就写不出来,不然就是"相见不相识",所以我们更应该要好好抓住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卯起来给它学好才是!
 
  其实你说日文难吗?我是觉得还好啦,但是要说出一口文法漂亮又流利的日文,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很多功能都被日语助词和所谓的谦逊语改变了,而且日语还有分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再加上他们外来语增加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叫人背不胜背,把留学生搞得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桃太郎腔英文
  所谓"外来语",就是指从外国译音过来的单字,外来语如果学不好,那你的日文就等于只学了一半,就连欧美国家的金毛仔也是要强迫自己忘记原先标准的英文发音,去背这种"桃太郎腔英文",所以有人说在日本住久了,英文会变得很奇怪,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外来语对于英文本来就不怎么样的东方人来说,倒是没啥差别。
 
  我个人因为常看一些流行杂志,因此他们的外来语很熟,再加上我喜欢吃西餐,所以到餐厅也看得懂菜单。如果你不把外来语当作是在背书,而幻想自己是在念诗的话,这样应该会比较容易记得起来,总之不管死背活背,你就是一定要给它背起来啦!
 
  不过,我认为不管是学任何一种语言都没别的窍门,绝招就是要多听、多讲,不要去管文法、句型对不对,一逮到机会就给他讲,不要害羞,脸皮要厚一点,只要多说就会进步!
 
  日语哧哧叫绝招大曝光
  多看电视
  日本的电视和台湾不同,它是没有字幕的,想要听懂电视上的人讲什么,明星在演什么、唱什么,可真得要有超强的听力和理解力!不过这对于想学日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刚开始的时候也许?quot;听拢无",但是你可以将听不懂的字或话先抄在纸上,再去查字典或是问老师,多听就会渐入佳境了,而且还可以顺便纠正自已的发音。
 
  不敢下问
  中国人常有个毛病,就是在公共场合之下,听不懂也不敢举手发问。听不懂就听不懂,你一定要抱着非问个水落石出才罢休的精神去学习,不然的话那真是白白浪费你缴出去的钱。还有,因为有的课程是互相关连的,一旦一个小地方弄不懂,接下来的怎么可能会通呢?如果你已经尝试发问,但最后还是脸皮太薄、话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的话,那就下课时单独去问老师吧!再不然就问学长或是室友也可以。
 
  工具齐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语言一定要随身携带字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赶快翻一翻、看一看,这样才会进步,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人用不用功,看他的字典脏不脏就知道了,翻得越勤,表示他是一个学而不倦的人。另外你平常没事坐电车时也可以背背单字,或是听听教学录音带什么的,这样也能够事半功倍唷!
 
  常谈恋爱
  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一旦你和日本人谈起恋爱,为了想能够尽量快一点和对方沟通,表达你的心意,所以每天一定会用日文交谈,最好那个人也对中文一窍不通,这样一来你除了上课之外,下了课时不管是约会还是讲电话,不论是情话绵绵或吵架,你都得用日文!长久下来你的日文怎么会不进步神速呢?
 
  远离同胞
  不要老和朋友或同胞黏在一块儿,只要和同胞在一起就会有依赖性,毕竟讲国语当然比讲日语轻松多啦,到日本念书结果都在讲中文,那你何必浪费钱跑去日本呢?在台湾念一念也就算了!你应该让自己随时处在只有日本人或外国人的环境之中,让自己没机会讲中文,那时就算你讲不出知该如何表达,你还是得说日文,没有任何的退路,所以你便会逼自己想尽各种方法,将你所学的精华在最短的时间之同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有最好的学习功效。
 
  能讲就讲
  不是到处讲八卦,是讲日文!一逮到机会可以说日文就不要客气,不管买东西也好、问路也好,能多和日本人做"实地演练"就尽量说,我就是一有空就抓住管理员叔叔找他聊天或是问东问西的,你知道吗?这样一个月下来,远比我在台湾学半年还有效哩!我的日文从一知半解到可以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且说出来的会话也很流利,由此可证就算是闲聊打屁、瞎扯蛋都行!抓到一个目标,就不要白白给他浪费掉,不管是卖东西的欧巴桑、超市的收银小姐、车站的工作人员,甚至睡在公园的流浪汉,都可以算是你的日文老师呢!只要多讲,你的日文会话和反应就会更熟练!
 
  听过许多前辈学日文的心得;有人每天跑去公园和小孩子聊天,有的强迫自己听新闻,有的租一大堆录影带回宿舍猛K,或是在每个东西贴上日文单字的念法等等……呵呵!不管你采取什么怪招,只要不犯法,能让日文进步的地方都值得你努力去尝试!
英美口语趣谈摘录

英美口语趣谈摘录
 
作者: wodejuzhang  发布日期: 2007-12-29     出自: 网上读书园地
 
  美国伦理爱情长篇连续剧《再续前缘》(Once and Again),女主角莎拉华德(Sela Ward)对女儿说了这句话:“ I had this huge crush on him.”
  这是目前在英美都很流行的口语表达法(colloquial expression)。女主角知道在念中学的女儿与一名黑人同学谈恋爱,于是与她谈心事,承认自己念书时恋上了学校里的美式足球队队长,说:“I had this huge crush on him”(我当时非常爱他。) 可不要误解为把他压碎哟。句中的huge是强调语气的修饰语,原句是:have a crush on sb(爱上某人)。
  女主角讲那句用了修辞学的加枝添叶法,相等于源出英国的片语nuts about/crazy about。
用地道英语表达:“我想我很爱你”,可以说:I think I"m nuts about you.
 
  我们再玩“地道英语小测试”游戏好吗?
  女角甲:He has eyes for you.
  女角乙:Really? I get a kick out of him too.
  请猜一猜这两句话的意思。
 
  女角甲:He has eyes for you.(他被你吸引住了。)
  注:句中的have eyes for是流行的口语表达法,可解作“喜欢”、“注意”、“对……感兴趣”。
  女角乙:Really? I get a kick out of him.(真的吗?我跟他在一起时也蛮开心的。)
  注:句中的get a kick out of sb是近年在美国相当流行的口语,新得连在英汉大词典也查不到。现在引用英文口语辞典的释义让大家加深印象:If someone or something gives you a kick, it makes you feel very excited or very happy; an informal use: I got a kick out of seeing my boyfriend.
  这个例句的意思是:我见到男朋友时很开心。大家不要把女角说的这句话误解为“我给他踢了一脚”哟。
  希望大家记住:英文习语(包括口语、俚语、谚语)绝大部分都不可以按字面直解!
英语中"两"的表达法

英语中"两"的表达法
发布时间:2008-07-07 作者:kkynipyu 
      英语中能够表示"两"的词语很多,但其含义各不相同,实际用法各有千秋。现将"两" 的各个表达 形式归纳如下:
 
(一) Both表示"俩;两者;双方",有强调意义,要重读。
Eg. Both sides of the paper were covered with writing.
这张纸两面都写满了字。
Eg. I can do it both ways.
两种方法我都能做。
 
(二) two,twice表示数量、次数 "两;再次"。
Eg. There is an interval of ten minutes between two classes.
两节课间隔十分钟。
Eg. I have been to the countryside twice.
我去过农村两次。
 
(三) couple, a couple of表示"一对;一双;三两个"。
Eg. The young couple get along quite happily.
小两口过得挺和美。
Eg. a couple of years
两三年
Eg. Let"t leave it for a couple of days.
这事过两三天再说。
 
(四) double表示"双倍的;双重的;两用的"。
Eg. We can"t pay double of this amount.
我们不能付双倍的数目。
Eg. a double advantage
一举两得
Eg. A couch performs a double service.
躺椅可以坐卧两用。
 
(五) few,a few 表示"几个;两三个;不多"。
Eg. I"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about it.
对这事我想说两句。
Eg. every few minutes (hours, days)
每两三分钟(小时,天)
Eg. There is so much to do that these few people can hardly cope with it.
这么多事情这两三个人真干不了。
 
(六) either表示"两者之中任何一个",用于否定句、疑问句和肯定句。
Eg. I believe either method will work.
我看两种方法中的那一种都行。
Eg. Have you seen either of the two students?
你看见两个学生之中任何一个了吗?
Eg. Either of them knows English.
他们两人任何一个都懂英语。
 
(七) neither表示"两者都不"。
Eg. In neither case can I agree.
两种情形我都不能同意。
Eg. Neither of them wants to stop for a rest.
他们俩人谁也不愿意停下来休息。
 
(八) between表示"两者之间;彼此之间"。
Eg.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verbs "bring" and "take"?
你知道"bring"和"take"这两个动词之间的区别吗?
Eg. The Mediterranean Sea is between Europe and Africa.
地中海位于欧非两洲之间。
 
(九) bi-=twice,two; 表示"二;两;双;重"。
bilingual 讲两国语言的 bilateral 双边的
bimonthly 每两月的 biannual 一年两次的
 
"两"的其它译法还有:
Eg. He cut the apple in half.
他把苹果切成了两半。
Eg. It"s all right with me whether I go or not.
我去不去两可。
Eg. He"s had drop too much.
他多喝了两盅。
Eg. I feel it hard to please either party.
我感到两头为难。
葡语词汇:葡萄牙语脸部趣谈

葡语词汇:葡萄牙语脸部趣谈
时间:2009-07-29 作者:垂钓者
你的葡语也许已经很好,但在表达时却未必生动有趣, 如何让我们说的葡语更加生灵活现,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以脸 (cara, rosto)为题, 看看巴西人怎么来形容各种各样的脸谱.   描述脸, 在中文中,你会听人说"嬉皮笑脸","苦瓜脸","雨过天晴的脸","好色的脸","像车祸现场的脸","天使面孔"等. 巴西人在表达脸时也是有非常多样的表达, 以下是一些例子:
 
  cara de safado-----好色的脸 (一些脸孔英俊的男人,让女人产生欲望,就可以说cara de safado,比如贝克汉姆; 脸上表情很骚的女人,就有以说有一张cara de safada;即便是小孩,婴儿,如果长得漂亮可爱,是“万人迷”,家长们也称他有着一张cara de safado)
 
  cara de cu, cara de bunda-----(脸似屁股, 形容困窘时,不好意思,心情不愉快时脸上的表情)
 
  cara de santo,cara de santa-----(圣人的脸, 但很多时候是说反话,是讥讽,相当于汉语中的"充好人",”装好人”, “道貌岸然的脸”)
 
  cara de pau------木头脸, 即表达"不要脸的人", 比如贪污犯,大部分政客,骗子都可以说是cara de pau
 
  Cara de velório-----去给去世的亲朋好友作遗体告别仪式时,你脸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 是一种悲伤沉穆的表情. 因此当你心情不好,情绪不佳时, 有巴西人就会这样问你,你怎么啦?怎么有一张cara de velório, 也可以说cara de cemitério (去墓地时的脸)
 
  Cara de cachorro mordido----一张被狗啃过的脸, 表示悲伤,烦躁,生气时脸上的表情
 
  Cara de cachorro abandonado----一张似流浪狗的脸,似弃狗的脸, 表示悲伤,烦躁,生气时脸上的表情
 
  Cara de paisagem-------“风景脸”, 形容一个人对某事或某人不在乎时脸上的表情. 比如某人同你吵架, 你不搭理他,任凭他骂,你对他表示蔑视, 就可以说你有一张”风景脸”
 
  Cara de barraqueira------- 一张泼妇似的脸, 看过经典电视剧<红楼梦>了吧,里面的”秋桐”就是这样一张”泼妇脸”.但即便一个女人有着淑女脸,但当她想当众闹一个大丑闻,当众耍泼, 也可以迅速演变成一个”泼妇脸”
 
  Cara de ferro----“铁脸”, 形容一个严肃庄重时脸上的表情
 
  Cara de bruxa----“巫婆脸”, 形容坏女人, 你不喜欢你的女上司,你就可以说她有一张”巫婆脸”
 
  Cara de bonequinha de porcelana------瓷娃娃脸, 形容一个人漂亮,纯真
 
  当然你还可以变出更多的"脸"
英语数字趣谈

英语数字趣谈
发布时间:2008-07-07 作者:kkynipyu 
      初学英语者时常会遇到一些由英语数字组成的习语,如:to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 to be in sixes and sevens, to arrive at the eleventh hour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常用数字,但是由它们组成的习语的意思却与数字毫不相关,望文生义往往是指鹿为马,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这些习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笔者就将自己阅读中收集起来的有关习语作一简单的介绍,以飨读者。
 
1.one-horse town--乡村小镇。
这一短语源自美国,由小镇仅拥有一匹马而来。由此引申,one-horse现在可以表示 "极小的、简陋的、次要的" 意思,如one-horse show(小型展览会)。
由one组合成的习语。而又毫无 "一" 这一含义的习语还有:
(1) He was one too many for me. 一级能力测试
(我不是他的对手)。
(2) Number one -- 自己。
由此而衍生to look after number one
(自私,追求自己的利益)。
 
2.Two of a trade did never agree -- 同行相轻。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
由two组合成的习语还有:
(1) when two Fridsys come together.
“永远不”的遁词。
(2) The two eyes of Greece.
希腊古代的两座城市"雅典"和"斯巴达"。
 
3.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 酩酊大醉。 sheet 的一个词义是"系在帆下角的金属环上的帆脚索"。如果帆脚索没有系扣住时,船帆可以任意随风飘扬。船员们称之为 in the wind。A sheet in the wind由此成为船员们一句口头语言,表示 tipsy(微醉)。Three sheets in the wind 自然是大醉特醉了。
由three组合成的习语还有:
Three score and ten -- 古稀之年。
score在英语中是"二十" 的意思。尽管这一习语中的数字加起来是七十,但在引喻中只是泛指老年而已。
 
4.Four-letter words -- 粗俗的下流话。由此而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
由four组合的另一习语是:
Four-sale 廉价的啤酒;每品脱原来只卖四便士的啤酒。
 
5.Fifth Column 叛徒或是渗透到重要部门中去为敌方效力的内好,直译为第五纵队。该词源自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叫摩拉的将领之口。他说他拥有的四个纵队包围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另有一支纵队--第五纵队,在城内策应。现泛指敌人派人的间谍和内好。
由five组合成的习语还有:
(1) Bunch of fives--(俚语)拳头。
(2) The five wits -- 常识、想象、幻想。
估量和记忆这五种功能,泛指人的智能。
 
6. be at sixes and sevens -- 乱七八糟。(对人)
无法取得统一的意见。这一习语源自掷骰子游戏。
由上组合成的习语还有:
(1)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两者都有错。
(2) The six Conties -- "北爱尔兰"的别名。
(3) The six-foot way --- 铁路;由两条铁轨之间的距离"six-foot"引申而来。
 
7. 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 显要的后代。"七"这个数字在希伯来人中间被认为是神秘而神圣的。根据《圣经》中所说的,世界就是在七天内创造的,每星期内有七天,还有七种美德,人一生分为七个生长时期,主祷文也分为七个部分。七的倍数也被认为是神圣的。因而,"第七个儿子的第七儿子"被认为是极为显要的后代。
 
8.Behind the eight ball --- 处境危险,无可救药。 这一习语源自叫做凯利的弹子游戏(kelly pool)。其中有一种打法:全部的弹子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击落弹袋,只有一颗黑色的弹子除外,黑色弹子的分是八分。如果另一个弹子碰到了黑弹子,击弹子的一方就要被罚。因而,如果八分的黑色弹子恰好处在要打的弹子前面,击弹子的一方势必处于危险的位置。
由eight组合成的另一习语是:
one over the eight --- 微醉。
 
9.Dressed up to the nines
衣冠楚楚;打扮得极为华丽。
由nine组合成的习语还有:
(1) A nine day"s wonder --- 轰动一时而后又被遗忘的事情;昙花一现。
(2) Possession is nine points of the law ---占有者在诉讼中总占上风。
(3) To look nine ways --- 斜眼看人。
(4) Right as nine pence --- 完好无暇。
 
10. The Uppe Ten --- 贵族阶层;社会精华。这一习语由the upper ten thousand 简缩而来。第一个使用这一说法的是十九世纪美国的一名颇有见地的记者 ---N.p.威利斯,他所指的是当时纽约市的上流社会人物。
由ten组合成的另一习语是:
Ten to one --- 十之八九;很可能。这一习语与另一个由数字组合成的习语:nine times out of ten意义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11.To arrive at the eleventh hour --- 在最后时刻到来。这一习语源自圣经新约全书。说的是天国犹如家主,清晨出去雇人到他的葡萄园里作工,讲好一天一钱银子。在十二点钟光景(at the eleventh hour),家主第三次出园门看见仍有人无所事事,于是就雇他们也去园内帮工,并讲好到时也会给他们报酬。到了晚上,这些晚来的人得到的工钱也是一钱银子。于是,先来的人抱怨为何 "在最后时刻来的人" 与他们的工钱相仿,家主解释了一番。其缘由我们且不去探究,但这一习语就这样留传了下来。
 
     除了以上数字组合的习语以外,就笔者所知还有to have forty winks(小睡,打吨儿),
the sixth-four dollar question(最后的和最困难的问题)等等。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这些习语一般都有出处,可以引出一段关于西方文化背景的故事,颇耐人寻味。学习语言的人略知一二不无裨益。
 
  •  
  •  
  •  
  • 客服1QQ:963796384
    客服2QQ:2149567838
    TEL:0592-5171631

    商务邮箱:xmyt2008@sohu.com

    搜索微信公众号:ytx366 或扫一扫右方二维码,感谢关注"语通天下翻译"!

    语通天下网址:http://www.ytxtn.com

    联系我们

    客服1QQ:963796384
    客服2QQ:2149567838
    TEL:0592-5171631

    商务邮箱:xmyt2008@sohu.com

    搜索微信公众号:ytx366 或扫一扫右方二维码,感谢关注"语通天下翻译"!

    语通天下网址:http://www.ytxtn.com